中科院院士金力:生命科学发展遇到新瓶颈,需要科研范式转换
POSTED BY: 2023,09,11


在今天(9月10日)举行的2023浦江创新论坛全体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兼上海医学院院长、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联合发起人金力以推动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切身感受提出: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就在于,“我们需要一个科学的共同体,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类对于生命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探索。过去几百年,生命研究并没有线索,“只能在黑暗中大量摸索,看你有多努力。”金力说,这种状况在1980年代以后就开始了转变,科学界启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用十年时间通过全球科学家的通力合作,解出了人类的“生命天书”,从此,生命科学研究进入了基因组时代——这相当于开了了一扇后门,在生命体的基因与表型之间建立起了关联。

从2000年开始,生命科学进入黄金发展期,然而走到当下,它又遇到了新的瓶颈。金力介绍,科学家发现,遗传机制非常复杂,要进一步推进对生命的认识,就需要转变科研范式。

“表型组研究的兴起,就是希望了解生命宏观表型和微观表型之间的关联。”金力解释,但表型具有复杂性、跨尺度性和动态性。比如,一个人的心跳在早晨、下午、睡觉时都会发生变化,“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大量的表型分析,最终分析疾病”。

为此,中国科学家引领提出了一个大科学计划——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与热核聚变的ITER计划不同,人类表型组计划的研究对象和资源都是人,而人是遍布全球的,这就需要多国科学团队合作,因此它是一个分布式的大科学计划。”

这一大科学计划最早在上海发起,2016年首次召开人类表型组计划的国际大会。目前,这一由中国科学界引领的大科学国际计划已有20个国家加入,已达成4项国际共识。

金力提到,在4项共识中,尤其以数据共享与开放共识最为重要,“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设置了关于人的数据交流限制,但政策问题要通过技术问题来解决”。

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在未来构建生命医学的导航图,让生命科学研究者不用在黑暗中探索。金力介绍,目前他们建立起了跨尺度的深度表型测量平台,“一个人在两天一夜里完成2.4万个表型测量,我们已发现超过100万个表型与基因之间的强关联,获得了导航图1.0版本”。

例如,研究团队已经用导航图在人类指纹的研究中找到了决定指纹的一个基因。“这个基因不是与皮肤有关,而是与上肢发育有关。这改变了我们之前对指纹的认识。”金力还透露,他们还找到一组代谢物,可提前5年预测阿尔兹海默症,有望实现这一疾病的早期诊断。另外他们还有发现,可以提前4年对消化道肿瘤进行提前诊断,“这些发现将成为未来上海创新策源的一个基础”。

金力说,推进对人类生命的更深入认识,提升人类健康福祉,需要全球科学家的通力合作,“我们需要一个科学共同体,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文章来源:文汇报

图片来源:文汇报、浦江创新论坛官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