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上午,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党支部赴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炎培故居开展“四史”专题学习教育。研究院全体职工及博士后也与支部成员一起活动,并开展了教师思政主题教育。

黄炎培是新中国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人之一,是我国杰出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主义者、政治活动家以及教育家,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共产党人的“诤友”。黄炎培故居坐落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故居原名“沈家大院”,是一座三进两院两厢式砖木结构的两层民宅,距今已有170 余年的历史。这里是黄炎培出生、生活了20年的地方,多位近代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例如胡适、宋氏姐弟、水利专家黄万里等曾居住此地。故居现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还原了黄炎培儿时的家具陈列,并集中展示了黄炎培一生与共产党人肝胆相照,为新中国建立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的总要贡献,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教育价值。
黄炎培故居主要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主要是故居建筑物“内史第”原样的还原。一楼一侧,还复原了1903年由黄炎培和堂兄黄洪培开办的开群女校的模拟教室,这也是浦东的第一所女校。二楼就详细介绍黄炎培的生平事迹和川沙地区近代以来的革命历程和社会主义建设成绩。
1905年,黄炎培加入了同盟会组织,投身于辛亥革命,成为蔡元培先生最得力的助手。受蔡先生的影响,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黄炎培致力于探索寻求教育实现救国救民的愿景。先后参与创办了闻名遐迩的浦东中学、东吴大学(今南京大学)、暨南大学等若干大学。1917年黄炎培联合社会各界著名人士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职业教育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奠基人,对我国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影响。
一路参观,一路回味,“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理必求真。从专注于职业教育到积极投身抗日,从努力“撮合”国共合作到致力于新中国建设。黄炎培穷其一身,寻求真道,追求真理,其执著之精神在当下更有深刻的时代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不少人忽视了理想信念的培育和追求,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偏离了人间正道。重温黄炎培先生的“理必求真”,不失为一贴清醒剂,让每一位党员重新回望入党时的起点,重温心中所信,感悟作为一名党员应有的追求与价值。
黄炎培故居的中心位置,设置了“窑洞对话”纪念展。1945年7月,黄炎培应邀访问延安,和中共领导人毛泽东进行了在中国政治发展史和党的建设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窑洞对话”。在延安访问了5天的黄炎培,在毛泽东面前直率地提出了中共“如何打破‘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问题,毛主席思考后回答道,只有依靠人民群众,“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时至今日,75年前的“窑洞对话”依然言犹在耳、振聋发聩,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时明确指出,“窑洞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共产党人会不会重蹈覆辙”的拷问,留给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诸多的思考和警示,依然时刻鞭策着今天的每一个共产党员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如一为强国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组织和人民监督天经地义。” 99年来,共产党人用自己的实践不断破解着“历史周期律”的束缚,“窑洞对话”体现的深刻政治智慧和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指明了重要方向。
学史思贤 践悟初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部分党员同志,在参观学习后表示,通过此次活动,更加明确了我们应该贯通学思践悟,做到奋发有为,让初心薪火相传,把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使命担在肩上。还有的党员表示,对每一位普通党员来说,我们须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在日常的科研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尽好党员责任,就要更加主动地服务师生,同时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有助于高校教育科研工作者回到本源起点,站在历史、理论和实践的脉络上,想得更明白。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牢记建设教育强国使命,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更好地为国效力、为党分忧,像那些已经开创历史的先辈看齐,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完成好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必须担负起的历史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