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荟萃,博采众长 |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经验分享会成功举办
POSTED BY: 2021,12,18

为帮助研究生解答科研生活中的困惑,助力研究生专业成长与全面发展,2021年12月16日,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成功举办了“群英荟萃,博采众长”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经验分享会。在本次分享会上,研究院邀请了本院三位荣获今年国家奖学金的同学—2020级博士生白琳、赵昭昭与2021级博士生高培培为2021级研究生班的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见面会,不仅是经验的分享,更是学风的传承。

白琳

高培培

赵昭昭

会议开始,白琳、高培培、赵昭昭三位受邀嘉宾依次进行了精彩的自我介绍和科研经历分享。随后,主持人收集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和嘉宾互动,展开了生动有趣的问答环节。面对同学们积极提出的与自身科研或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三位嘉宾诙谐幽默、生动真诚的分享引起场内同学们的共鸣,现场气氛轻松热烈,笑声和掌声不断。

问答互动环节后,会议来到了自由交流环节。美食的加持进一步拉近了同学们的距离,不少同学围绕在师兄师姐旁边请教自己的困惑,师兄师姐们也很热情地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为大家分析释疑,氛围非常轻松愉快、亲切自然。美食很快就被席卷一空,但大家热情高涨,久久没有离去。

本次经验分享交流会圆满落幕,通过国家奖学金获奖者的经验分享,增进了同学们年级间、学科间的交流,为研究生们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大家视野的开阔、知识的拓展,同时对研究生学风建设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使得对待科研的热忱与智慧在研究生的畅谈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身边的国奖同学的经验之谈,有没有哪一句说到你心坎上

Q1·如何平衡科研与生活?


A1:做任何事情都要专注,当科研中有个问题需要解决时,连贯性特别重要,分次完成的话,可能每被中断一次,就需要重新开始,耗费的时间就更多,如果可以专心地把一件事情一次性做完,既提高学习的效率,节省下来的时间也可以用来更好地放松自己。

A2:学要好好学,玩也要好好玩。

A3:我看到这个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做事情一定要投入,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要尽自己最大可能地投入。学习的时候把效率提上来,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放到生活上,学得开心玩得也开心。另外注意不要患得患失,我身边有很多优秀的人,每天都过得很纠结,学习的时候不开心,玩的时候也不痛快,最后两方面都没有做好。我只要走出实验室不打算继续学习了,就会立马把实验室的事情放在一边,走进实验室就会立马投入进去。这样科研和生活就会分得比较清楚,两方面都不耽误。

Q2·从自己的研究方向,谈一下肿瘤研究未来的发展可能会是怎样的?

A1:我自己也是在不停探索的过程中,还没有到达评价发展前景的高度,不知道该怎么说比较恰当。肿瘤是一个多因素,综合性的结局,会有各种不可控的和未发现的因素在里面。前些年的研究更倾向于单组学的研究,比如GWAS、宏基因组等等,随着高性能计算技术的普及,现在主要是进行多组学、多模态的挖掘,算是近几年的一个热点方向。我认为每个发展阶段跟当下时代的发展水平相关,是跟我们对这个领域的认知相契合的,无法预知十年后时代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类对疾病的认知又会到什么程度。从课题的角度说,我们把课题做好做深,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就比较不错了。

A2:肿瘤的研究是多方向的,未来有很长远的路要走,我们的研究只是从其中的一个方向出发,希望可以通过和医院以及其它课题组之间的合作,对肿瘤进行多组学的分析,找到某个靶点,可以真正解决一些临床问题,比如药物的耐药性等,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Q3·可否谈一下自己的科研思路是如何产生的呢?

A1:因为不同实验室有不同方向,我觉得大家在做课题的时候一定要紧紧把握住自己实验室的优势,以及自己实验室的平台。像我们实验室做RNA加工,所以我在选课题的时候也是选和我们实验室密切相关的,因为我们实验室在这方面有很多积累,包括数据分析以及实验平台。在课题前期的时候,只有把握好实验室的优势和方向,才能比较顺利一些。如果后期自己的水平和对课题的熟悉程度上来了,就可以自己多发散想法去尝试;但前期最好是要紧紧把握住自己实验室的方向。

A2:课题思路的来源通常情况下是在课题组之前研究基础上的一些延续,我自己的课题来源是reviewer对之前课题组发的一篇文章的提问,是否可以将文中开发的关于转录因子富集的方法用于研究表观遗传调控,于是从2018年开始,我开始了自己的课题,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方法进行了一系列地更新和改进。

A3:我今年刚入学,我自己的课题也在寻找的过程中,也没有很着急。可能有同学刚入学就非常着急,想要尽快找到课题和想要的数据,赶快去做分析。但其实好多人第一学期数据结果都分析出来了,但快毕业的时候文章都还没发。所以有的时候,太早的确定不一定会得到想要的结果。像赵师兄说的,我觉得做一件事情至少要花一半的心思去积累,等到有了一定的知识量,比如对疾病对基因有足够的了解,知道当前的进展如何之后,对于自己想做什么,或者在此基础上能做什么,就会有比较模糊的思路了。再结合课题组有的资源,思路又会向前进展,再找导师或者师兄师姐沟通,就会比较明确了。我觉得作为新生,现阶段还是注重积累,等看了足够多的文献,对背景知识足够了解,相应的实验、编程方面也做了很多训练时,很多事情就了然于心了。

Q4·分享一下自己关于编程的学习心得,怎样学习可以少走弯路?

A1:作为生信专业的学生,我每天都在编程写代码,最开始本科也没有学过什么生信或者说编程,学过一些C语言和R语言,考完试就忘了,来到这边之后也是从头开始学。最开始学的时候就是看一些书,一页页看,看了几个月我发现还是写不了什么代码。看书还是比较枯燥且进度缓慢的,我觉得掌握生信必须要实战,就是跟着项目走;比如我们课题组做转录组数据分析,那么我就要学怎么下载转录组测序数据,怎么分析,最后怎么得到我想要的结果,做各种各样的可视化图表。当你跟着教程或者师兄师姐把这些流程跑下来的时候,学习效率是最高的。其次是有一些比较好的期刊,他们会把原始的数据、代码上传到GitHub上,这时我们就可以去学习他们的源代码,一个个函数去理解,把所有的图表复现一遍,这样可以提升自己的理解,还可以学得特别快,学到很多东西。

Q5·平时是怎么和导师相处的?

A1:和导师相处最重要的是要多沟通和勤反馈,其实老师都是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和自己多沟通的。多沟通可以向导师展示自己,让导师更加了解自己,可以帮助自己获得适合自己的课题,而老师问你的问题,交代给你的任务,不管你能不能完成,以及完成的如何,都要及时向老师反馈,如果像把石子抛进大海里,什么反馈都没有的话,会加深你对沟通的抵触和害怕。

A2:我觉得和导师相处就像跟认识不久的长辈相处一样,首先要了解导师的性格,人和人的性格差异挺大的,要尽最大可能地跟导师友好相处。我遵循的原则就是,首先以尊敬导师为前提,尽可能地认真听取导师的建议。导师可能平时很忙,偶尔给出一些建议对我来说还是很宝贵的。如果这些建议你没听取,导师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再给你提建议的必要。如果自己有什么想法,可以找机会多跟导师沟通,人和人之间沟通多了,很多问题就不存在了。有时就是因为沟通不到位,才会产生一些莫须有的问题。

Q6·最后来点不一样的问题~可否讲讲自己是怎么认识现在的男/女朋友的?

A1:我跟我男朋友认识十年了,我们大一就是同班同学,然后一起考研,我硕士毕业后选择了工作,他继续读博。我现在回来读博,他已经博士毕业了。我们两个是从朋友发展成的男女朋友,这个看缘分吧,缘分到了就在一起了。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两个人在一起会经历很多很多事情,但如果觉得这个人适合你,一定要坚持下去,有的时候坚持下去,那个槛过去就好了。



/* */